浏览: 来源:老董聊卡 日期:2022-05-11 08:41
疫情已经持续两年,给企业经营、国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日常生活产生很多不便,同时也由于线下场景的流量大幅下降,对信用卡发卡业务以及后续服务形成了冲击。
疫情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央行发布的官方数据中亦有所体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和《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卡发卡数量同比增长4.26%;截至2021年末,该数据为2.83%。此外,透过信用卡业务主力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2020年、2021年报数据,可以发现各银行规模增长速度下降严重,仅个别银行的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其它均为一位数。
虽然2021年信用卡业务整体情况逐渐在恢复中,但相比疫情发生之前的增长依然较为乏力。不过,这也与信用卡市场本身趋于“相对”饱和的现实状况有很大关系,疫情只是把这个问题“激发”出来。
截至2022年4月末,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城市因此实行的一系列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导致信用卡业务按下“暂停键”。信用卡业务固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取得较大成功,但受制于“首次申请信用卡需要到网点面签”这一规定,发卡银行即便通过网络获客成功,也可能因此无法开卡激活使用。
由此可见,信用卡数字化已经基本成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发卡到用卡,都是信用卡产业链条中重要的组成,但是中间如果没有顺畅衔接,也会让链条出现“断裂”,网络发卡之后,需要到银行网点“面签”就是这个链条上薄弱的一环,尤其是在这两年疫情影响,这个问题似乎更显得突出。
在2020年面对银行业所面临的现实困难,有银行相关人士提出:“开放Ⅰ类银行结算账户远程开户”的建议。而在2020年疫情刚刚爆发初期,本刊就曾撰文建议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在信用卡业务中适度开放远程面签服务的建议,以应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对信用卡业务带来的影响。前几天,与朋友因为发卡业务问题,又聊到关于信用卡远程面签服务的话题,也是撰写本文再度向监管层提出谏言。
关于远程开立个人I类银行结算账户问题,央行在予以的回复中认为,考虑到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开展远程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远程开立I类账户的技术基础尚不牢固。
同时,在已发布的相关文件也规定可通过线上渠道为个人开立II、III类银行账户,这有利于扩展中小银行的经营空间,提升线上获客能力。因此为防范通过互联网大量开立银行账户转移非法资金等违法犯罪活动,仍需审慎研究远程开立I类银行结算账户事项。
当然,从金融科技发展、客户实际需求等金融安全角度考虑,这种顾虑也是监管部门所不可避免的。但是,信用卡业务有其特殊性:一来,信用卡作为I类户管理,但是信用卡的功能是“消费”,它更依赖于即时消费场景,而作为金融账户的功能并不重要;其次,很多用户申请信用卡是因为银行提供了诸多消费优惠权益,带有一定的冲动性,而保持用户的这种“冲动”,对于信用卡获客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目前采取的政策是,信用卡申请“首卡”,即无该行信用卡的首次申请,必须要通过银行员工上门办理,或者“线上申请、网点激活”的业务流程,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上门办卡,或者网络办卡再去网点面签开卡激活,必然会受到限制,对于很多发卡银行宝贵的获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在信用卡数字化转型中,信用卡的网络申请和用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要求传统金融机构更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金融消费需求的变化、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降低行业运营成本。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实施信用卡开卡激活的“远程面签”,在现阶段会为信用卡业务带来较好的效果。
至于监管部门最为关注的“风险”问题,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实现有效规避和防范。比如,对于网络申请信用卡,如果是采用“远程面签”开卡激活的用户,只提供授信总额度的一定百分比的专用额度,比如30%,即可用于移动支付使用。如果客户需要使用全额度,则务必到银行网点进行现场面签后开通使用。这样,既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又能够解决银行通过网络获客后到网点开卡激活率低的问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监管部门能否考虑到信用卡业务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通过调整信用卡业务开卡激活流程中的“远程面签”政策,在有利于风险防控的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为发卡银行适度松绑,以利于信用卡业务在《通知》的“新政”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对于面临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的信用卡业务来说,无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45210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