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信用卡资讯 >业界新闻 >2022年信用卡风险案例汇总,提额骗局、APP代还、贷款中介……

2022年信用卡风险案例汇总,提额骗局、APP代还、贷款中介……

浏览:  来源:银数观卡   日期:2023-02-16 16:23

回顾2022年,前期受到局部疫情散发、社会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部分信用卡持卡人还款能力承压,银行等金融机构高度警惕代还、代理投诉等黑灰产抬头。同时,还有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居民急需流转资金的心理,以贷款中介、信用卡提额、套现等作为幌子行骗。此外,借数字人民币、疫情防控、人脸识别等热点骗取资金等行为,也需引起广大消费者注意,避免落入陷阱。“银数观卡”对2022年与信用卡相关的风险案例进行了梳理,具体包括信用卡提额骗局、停息挂账陷阱、POS机套现、APP代还、贷款中介灰产等,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也为社会公众敲响警钟。

01 信用卡提额骗局

伴随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假借信用卡“快速提额”、“高额备用金”名义实施诈骗的行为再次抬头。在许多“信用卡提额”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大多先通过非正规途径获取居民个人信息,随后以银行客服、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融资公司职员等虚假身份伪装自己,博取对方的信任,最后声称可以帮助办理提高信用卡额度的业务,正中急需提额的持卡人下怀。

案件聚焦

2022年8月,李珊、张子伟等6人以“信用卡提额”为由,实施诈骗作案,共骗得人民币约16万元,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查明,最终判决六人1-4年刑期不等,并处以2万-10万元不等的罚金。

02 停息挂账陷阱

近期,各类第三方短视频平台上活跃着多家披着“法务”外衣的公司,以“信用卡逾期法律咨询”的话术吸引持卡人前往咨询信用卡逾期业务。 据《北京商报》调查发现,这些所谓法务公司开展的信用卡逾期业务咨询背后涉及多重套路,大多先通过一家公司进行宣传引流,后将获取的信息导入另一家公司诱导持卡人办理付费的“停息挂账”业务,再出具由山寨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书让持卡人信以为真,落入圈套。

这些公司宣传的所谓“停息挂账”,是指由“法务公司”代替持卡人与银行协商减免逾期罚息,分期归还欠款本金,但此类代理协商的方式并非免费,而是需要收取一定的委托费用或服务费。

而对于持卡人来说,此类“停息挂账”并不能完全解决信用卡逾期还款难的问题,还可能遭遇两方面的重大风险。其一,如果后续未按照约定偿还贷款,仍可被视为违约,而征信不良将对后续相关信用贷款业务构成影响。其二,持卡人在向所谓的“法务机构”购买“停息挂账”等服务时,通常需要提供消费者身份、金融账户、购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记录、家庭住址等个人敏感信息,而这些隐私信息可能会被转卖牟利并擅自办理相关金融业务。

2022年10月,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称,近年来,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以“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的名义,发布以“全额免息”“停息挂账”“信用卡债务重组”等为标题的广告,冒充法律工作者骗取消费者信任,获取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收取高额代理费用,牟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消费者应警惕非法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陷阱。

03 信用卡套现

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落地,其中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单机构、清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对套现、盗刷等异常用卡行为和非法资金交易的监测分析和拦截机制,对可疑信用卡、可疑交易依法采取管控措施,持续有效防控套现、欺诈风险,防范信用卡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多家银行先后发布相关公告,严查信用卡套现等异常行为。

但目前市面上依旧存在利用POS机套现、帮助他人套现、代还信用卡等行为,其中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构成非法经营罪。信用卡持卡人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和身份信息,切勿相信“养卡”或者“代为还款”等广告宣传,勿将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泄露给他人,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案件聚焦

2022年7月19日下午,哈尔滨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在日常排查走访中发现,馨馨花园小区一诚信贷款门口挂着“信用卡代还、信用卡提现”等字样的标语,且出入人员较为复杂。在掌握大量线索后,民警快速精准出击,一举将犯罪嫌疑人陈某、张某凤等抓获。

犯罪嫌疑人陈某交代,他几年前通过朋友了解到可以通过注册公司申请POS机帮别人信用卡套现获利,他开公司并没有本分地做生意,而是在正常业务范围外,开辟了另一条“生财之道”。诚信小贷实际注册信息为某峰商务信息咨询室,2021年8月以来,其利用巴彦县某峰办公用品店等名称申请了11台POS机,并开始经营非法套现业务,从中收取1%-2%的手续费。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非法套现数额达千万余元,非法获利约6万元。

04 信用卡代还

受到监管政策趋严、金融机构严查等因素影响,2022年市面上多家智能代还APP陆续下架关停。但这个灰色产业链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换壳重生”,部分“中间商”迅速炮制上线了新的软件。在推销新平台的过程中,他们依旧打着“一键管理信用卡账单”、“最佳商业模式”、“做代理推广赚分润”等噱头招揽信用卡持卡人。

由“中间商”从中操作的信用卡代还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通常为: 先向持卡人收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向持卡人提供需要还款的资金,待持卡人进行还款后再通过套现的方式将资金取出,还给“中间商”,经过这一操作,持卡人暂时免除了当期逾期的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注册新上线的智能代还APP后,持卡人需要进行实名认证,上传身份证信息,随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代还的流程也都大同小异,先在卡里预留5%的资金,通过智能代还APP反复循环还款就可以实现。

这些标注着安全可靠、智能还款的信用卡代还APP绝大多数都没有相关资质,属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持卡人在注册使用代还软件时,极易引发支付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风险。另一方面,这种通过“拉人头”的方式诱骗“下线”不断扩大“销量”,而下级代理完成“销售”后,在其之上的多个层级代理都可以获得返利奖励的分级营销模式,已涉嫌传销。

案件聚焦

近日,松桃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非法经营案件,以非法经营罪判处被告人曾某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80万元,违法所得人民币45万余元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2016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曾某在他人的信用卡还款日到期前应他人的请求使用自己的银行卡替他人先行还款,之后再使用POS机的自动匹配跳转商户功能,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的方式,将其代他人偿还的款项回流至曾某的银行卡中,从而实现帮他人恢复信用额度,延长透支期限的目的。曾某从中获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曾某以上述方式为他人“养卡”842张,涉案金额共计约6299.56万元,非法获利约45.24万元。

05 出借信用卡引纠纷

2022年多起纠纷、官司资料显示,出于信任将信用卡出借给朋友、恋人使用,最后可能落得对簿公堂的下场。信用卡持卡人需注意,出借信用卡给他人的行为,既违反《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同时也违反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契约内容,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一方面,出借信用卡的行为妨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出借后,发卡金融机构无法对授信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增加了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风险,影响了金融信用环境。另一方面,信用卡出借后,持卡人仍然是信用卡还款主体,借卡人能否偿还的风险实际上由持卡人承担。持卡人寻求法律途径向借卡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仅支持偿还本金,持卡人自行承担信用卡利息、违约金等费用,损害自身财产权益。

案件聚焦

钱某本是翟某的好朋友,2020年8月,翟某因家庭资金周转不开,便向钱某借用信用卡一张,进行消费使用,钱某欣然同意。至2021年8月份,翟某共透支消费60万元,向银行偿还49万元,剩余款项未能及时偿还。钱某担心出现征信问题,曾代翟某多次向银行进行偿还,后经钱某多次追要,翟某归还钱某上述信用卡,2021年12月1日,翟某向钱某出具一张《借条》,载明:“因前期债务纠纷,翟某仍欠钱某本金加利息共计八万元,按月息两分,分五个月还清。”之后,翟某并未履行借条还款承诺,至今分文未付。为避免信用污点,钱某于2021年12月12日,对翟某先前透支款项及产生的利息共计11万元进行了垫付。钱某多次要求翟某进行偿还未果,将翟某诉至法院,要求翟某向其偿还欠款11万元。

翟某辩称,认可借用信用卡的事实,但是根据出具的《借条》,应当偿还8万元,其他部分不应偿还。

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翟某因该无效民间借贷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返还的金额应当以翟某实际透支金额为准,《借条》中载明的借款金额不能认定为最终透支金额。综合银行流水等证据,法院认定,翟某尚欠钱某11万元透支款未返还。据此,法院判决:翟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钱某借款11万元。

06 贷款中介灰产

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银行贷款中介已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所谓“助贷公司”从多渠道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后,以电话方式筛选出意向客户,再帮客户办理贷款。 该过程中存在诸多灰色乃至违规行为,不仅利用套路赚取了客户大笔服务费,甚至协助包装、伪造客户资料以通过银行审批。

据《证券时报》调查,助贷公司为从客户身上赚钱,会收取比例不等的服务费,最高可接近20%。而如何让客户接受高额的服务费,助贷公司们早就想好了“打压点”,比如,信用卡有逾期记录、征信查询次数过多、此前贷款笔数过多等,都会被当做打压点用来和客户谈判。通过把客户身上的“打压点”无限放大,表示这些问题在银行审批时很难通过,最后再称公司有银行的绿色通道。

如此一番“套路”下来,对银行产品不了解,缺乏金融知识又需要资金的人就会心甘情愿地支付高额服务费。但不变的一点是,助贷公司依然会通过各种包装、协助伪造假材料的方式,违反银行对贷款实际资金用途的要求,帮客户套取资金。

2022年10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警惕贷款中介不法行为侵害的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广大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防范假冒银行名义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骗取高额手续费、提供名不符实的中介服务等陷阱。

07 刷脸风险需重视

伴随着科技发展,“刷脸”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金融业也不例外。但不法分子也抓住了这一趋势,冒用客户身份,利用银行的“人脸识别”功能,实施犯罪。

目前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的方式主要有7种,分别是低成本的静态照片类、翻拍翻录类,以及高精尖的面具类、注入类、劫持类、深度伪造类、对抗样本类攻击。其中,静态照片通过剪裁、微缩等方法将照片进行调整,戴在脸部然后人通过做眨眼、张嘴等表情,可骗过人脸识别系统。翻拍翻录可以通过实时视频电话、录制视频等,例如对着摄像头播放录好的其他人脸的视频。

上海银保监局于2021年10月发布《关于防范人脸识别技术使用风险的消费提示》,提醒金融消费者重视自己的生物特征信息,如果遇到一些“拍照”场景有摇头、张嘴等特殊动作要求的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看清屏幕中是“拍照”还是“人脸识别”。 尤其要提高家中老人的警惕心和防诈骗意识,帮助老年人认识人脸识别技术,不轻易配合他人“自拍”。

同时,银行也需对“人脸识别”功能的安全性、可靠性、运行稳定性等进行反复论证,在设计之初即对银行系统可能出现的漏洞设置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08 数字人民币新型骗局

数字人民币推出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但部分不法分子依旧假借“数字人民币”相关名义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甚至在2022年搭上疫情焦点,以“假流调”的方式进行诈骗。

在这些案例中,不法分子大多谎称是某市防疫人员来电,并称“疫情流调发现某某违反防疫规定,涉嫌故意隐瞒风险区行程,已被通缉”,要求通过“资金核查”的方式核验身份信息。以添加微信好友的方式,让受害者安装木马软件,将银行账户中的数万元兑换为数字人民币,后将数字人民币转账至不法分子掌握的其他钱包中。

真正的防疫人员绝对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转账或进行所谓的“资金核查”,凡自称公检法并要求转账的都涉及诈骗。此外,消费者在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时需留意,不要进入来源不明的“活动链接”或“活动页面”,不要在来源不明的页面中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

案件聚焦

2022年11月,一市民接到自称是“异地疾控中心”的电话,对方称该市民是新冠疫情密接人员,随后以“协助调查”为由帮该市民转接到某市公安局,并称与“警方”核实。

之后,一名自称是“某市公安局的民警”跟该市民联系,获取相应信息后,对方声称,该市民名下的账户涉嫌一起违法案件,如果不是本人就需要核验。随后对方给了该市民两个QQ号添加,并诱导该市民上报自己的银行卡卡号,以便“核查案情”。

接着,该“民警”告知该市民的身份信息被冒用,需要通过账户验证进行嫌疑排除,对方进一步称需要下载“数字人民币”APP。于是,该市民按对方要求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使用自己的手机号和银行卡号注册了之后,又按照对方要求把自己支付宝里的钱提现到建行卡里。同时,还要求该市民退出自己的微信、手机定位、短信提示。

不久,对方报了一个账号给该市民,让其通过自己的“数字人民币”APP转账给这个账户8次,每次5000元,共计4万元。直到后续该市民问对方办理情况以及对方的警号信息时,对方答不上来,该市民才意识到遭遇了诈骗并报警。

09 征信修复骗局

2023年1月,发改委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指出,信用主体依法享有信用信息修复的权利。信用信息修复的方式包括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和修复其他失信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所指“信用信息修复”并非所谓“征信修复”。所有声称可付费进行“征信修复”的机构,均涉及诈骗。居民如果发现信用报告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应首先向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申请征信异议,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受理机构依据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内部审批流程开展核查,经核查与事实相符的异议,由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更正或删除信用报告相关内容。金融机构或征信中心在征信异议处理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等信息提供者,都不能修改、删除征信报告上正确的征信信息。如果信用报告上已有客观、真实的征信不良信息,应尽早终止不良行为,保持良好信用记录。

案件聚焦

2022年7月信用卡新规正式落地后,银行层面动作频繁,针对管理长期不动卡、持卡数量上限、交易管控、分期业务管理等发布相关公告,严控风险,促进业务合规发展( 详细梳理:2022年信用卡新规相关银行业务调整汇总 )。从整体趋势来看,全面打击违规代还、套现等行为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各位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时刻擦亮双眼,保护个人信息,提高警惕,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声明: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452106675

1

标签:2022年信用卡,信用卡风险

分享到:

在线申请信用卡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在线申请信用卡

全国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

关于卡讯网|友情链接|联系我们|权利声明

版权所有:卡讯网(www.51kaxun.com)粤ICP备13072808号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均不得转载。